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在线观看|国产长发美女性爱激情片免费观看|久久国产日本视频|午夜视频在线观看黄色版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聯系我們

0371-61916711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如意東路36號農投國際中心7層
電話:0371-61916711

行業新聞

2018年鄉村振興政策匯總

2018-12-20 00:00:00   來源:    點擊:4175   喜歡:1

從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開始,今年國家針對土地、產業、農業金融、生態治理等鄉村發展熱點問題,又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

從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開始,今年國家針對土地、產業、農業金融、生態治理等鄉村發展熱點問題,又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由此,我們匯總整理了2018年出臺的相關政策,以便大家查閱。

1、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嚴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的通知》

2、國土資源部關于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

4、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的 通知

5、國農辦1號文件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

6、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辦公室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推薦金融支持旅游扶貧重點項目的通知》

7、關于印發《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辦法》的通知

8、關于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

9、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

===土地相關政策 ===

1、2018年3月 

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嚴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的通知》

一、明確核定范圍

各級各類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新增耕地,實行歸口管理、統一核定。2017年1月1日以來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發展改革、財政、水利、農業等部門立項并組織實施以及社會主體自主實施的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下簡稱“各類項目”)的新增耕地,按照本文件規定及相關技術要求,納入新增耕地核定范圍,確保新增耕地位置、地類、面積、質量等別等真實、準確。

二、統一核定條件

新增耕地核定前,各類項目建設主體負責收集整理并確認新增耕地核定有關基礎資料,對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負責。各類項目建設主體提交的項目竣工報告(或驗收文件)、竣工圖等圖件資料和竣工后項目區建設范圍(位置坐標)以及新增耕地地類、數量、質量等別等有關情況說明,作為新增耕地核定的必備要件。

按照《國土資源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水利部 農業部關于切實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上圖入庫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7〕115號)有關要求,各類項目信息應通過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及時上圖入庫。新增耕地的面積、地類、平均質量等別、項目實施前后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等信息,均應在項目立項、驗收階段作為上圖入庫必填信息進行填報。

三、嚴格核實認定

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充分運用遙感監測、土地變更調查、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成果等,依托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采取內業核實與外業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縣級初審、市級審核、省級復核的程序,逐級把關,嚴格核定新增耕地。

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各類項目建設主體提供的新增耕地核定有關基礎資料和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中的項目上圖入庫信息,依據相關技術規程和要求,以項目開工前最新土地變更調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耕地質量等別圖為底圖,對比分析項目實施前和竣工后地類、位置、耕地面積與質量變化情況,核實認定新增耕地數量,評定新增耕地質量等別,核算新增耕地產能。形成新增耕地核定初審結果后,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填制《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核定工作表》,逐級上報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核、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復核后,形成新增耕地數量、新增糧食產能和新增水田面積等3類指標信息。

經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復核通過的新增耕地指標信息,在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統一入庫,系統自動生成全國統一編號的《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核定結果單》,做到新增耕地指標信息可追溯、可跟蹤、可核實。新增耕地核定結果納入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及時進行變更。

四、落實核定責任

為保質保量做好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核定工作,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按照“政府領導、國土牽頭、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要求,根據本地實際建立核定工作機制,明確部門分工,強化協作,落實共同責任。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同級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完善新增耕地核定工作制度,細化工作流程,強化監管和指導,確保新增耕地數量質量到位。市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嚴格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全程管理,統籌做好項目竣工驗收和新增耕地核定工作,確保新增耕地核定及時、結果準確、真實可靠。各級土地整治等相關專業機構要發揮技術優勢,在新增耕地核定、耕地質量評定、統一上圖入庫、土地變更調查等方面做好技術支撐工作。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新增耕地核定工作監督檢查,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年度抽查項目數量不低于15%的比例、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年度抽查項目數量不低于30%的比例開展實地檢查,發現問題,督促及時整改到位。部將組織開展新增耕地核定情況抽查,適時通報抽查結果。

2、2018年2月 

國土資源部關于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永久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完成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功在當前、利及長遠。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保障,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實施鄉村振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應有之舉、應盡之責,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為目標,以建立健全“劃、建、管、補、護”長效機制為重點,鞏固劃定成果,完善保護措施,提高監管水平,逐步構建形成保護有力、建設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格局,筑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土地資源基礎。

(三)基本原則。堅持保護優先。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法律中關于基本農田保護和管理的規定。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系統保護相統籌。堅持從嚴管控。強化用途管制,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和引導,建立健全占用和補劃永久基本農田踏勘論證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堅持補建結合。落實質量興農戰略,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和建設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保障永久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堅持權責一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主體責任,健全管控性、建設性和激勵性保護機制,完善監管考核制度,實現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權責統一。

二、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

(四)守住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已經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特別是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不得隨意占用和調整。重大建設項目、生態建設、災毀等經國務院批準占用或依法認定減少永久基本農田的,按照中央4號文件要求,在原縣域范圍內補劃永久基本農田。堅持“保護優先、布局優化、優進劣出、提升質量”的工作原則,堅持“制定方案、調查摸底、核實舉證、論證審核、復核質檢”的工作程序,按照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有關要求,補劃數量和質量相當的永久基本農田。

(五)統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與各類規劃銜接。協同推進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按照中央4號文件要求,將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成果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內容,在規劃批準前先行核定并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編制城鄉建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相關規劃,推進多規合一過程中,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工作中,要與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充分銜接,原則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農田邊界。位于國家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經論證確定可逐步退出,按照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規定原則上在該縣域內補劃。

三、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

(六)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建設。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是指具有良好農田基礎設施,具備調整補充為永久基本農田條件的耕地集中分布區域。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組織開展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歸并、提質改造等工作,整治后形成的集中連片、質量提升的耕地,經驗收評估合格后,劃入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優先納入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用于補充占用或減少的永久基本農田。各縣(市、區)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規模原則上不低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的1%,具體比例由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確定。

(七)加強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安排,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和整備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創新和應用,逐步將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有效穩定永久基本農田規模布局,提升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推行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剝離的表土優先用于新增耕地、劣質地或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的土壤改良,拓寬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性保護途徑。

四、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管理

(八)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不得多預留一定比例永久基本農田為建設占用留有空間,嚴禁通過擅自調整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避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審批,嚴禁未經審批違法違規占用。按有關要求,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對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報國土資源部進行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規報國務院批準。

(九)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必須堅持農地農用,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建窯、建房、建墳、挖沙、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禁止以設施農用地為名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休閑旅游、倉儲廠房等設施;對利用永久基本農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要合理引導,不得對耕作層造成破壞。臨時用地和設施農用地原則上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臨時用地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直接服務于規模化糧食生產的糧食晾曬、糧食烘干、糧食和農資臨時存放、大型農機具臨時存放等用地確實無法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不破壞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不修建永久性建(構)筑物的前提下,經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論證確需占用且土地復墾方案符合有關規定后,可在規定時間內臨時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原則上不超過兩年,到期后必須及時復墾并恢復原狀。

五、量質并重做好永久基本農田補劃

(十)明確永久基本農田補劃要求。重大建設項目、生態建設、災毀等占用或減少永久基本農田的,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的要求開展補劃,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相應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補劃的永久基本農田必須是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原則上與現有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補劃數量、質量與占用或減少的永久基本農田相當。占用或減少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的,原則上在城市周邊范圍內補劃,經實地踏勘論證確實難以在城市周邊補劃的,按照空間由近及遠、質量由高到低的要求進行補劃。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及時組織做好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實、標志更新和表冊完善等工作。

(十一)做好永久基本農田補劃論證。占用或減少永久基本農田的,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TD/T 1032-2011),組織做好永久基本農田補劃工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實地踏勘論證并出具論證意見。踏勘論證應對建設占用、生態建設或災毀等占用或減少的永久基本農田和擬補劃耕地的基本情況進行實地勘察,核實空間位置、數量、質量、地類等信息,建設占用的,要對選址選線方案比選和節約集約用地等情況提出意見。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占用和補劃永久基本農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永久基本農田補劃實地踏勘、論證和說明等要點詳見附件。

六、健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機制

(十二)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考核機制。按照《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國辦發〔2018〕2號)要求,落實地方各級政府保護耕地的主體責任,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情況作為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落實情況與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土地整治工作專項資金相掛鉤。對永久基本農田全天候監測、保護情況考核中發現突出問題的,及時公開通報,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期間暫停所在省份相關市、縣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申請受理與審查。

(十三)完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總結地方經驗,積極推進中央和地方各類涉農資金整合,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探索實行耕地保護激勵性補償和跨區域資源性補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耕地保護基金,與整合有關涉農補貼政策、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相銜接,與生態補償機制相聯動,對承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

(十四)構建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管機制。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作為土地審批、衛片執法、土地督察的重要依據。建立永久基本農田監測監管系統,完善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更新機制,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將本地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信息變化情況,通過監測監管系統匯交到部,并對接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及時更新批準的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補劃信息。結合土地督察、全天候遙感監測、土地衛片執法檢查等,對永久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變化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全面動態管理。

七、保障措施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劃好守住永久基本農田是地方各級政府的法定責任。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根據通知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地方政府領導下,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層層落實保護責任目標,全面貫徹執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做到任務明確、責任落實、措施有力、獎懲并舉,不斷開創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新局面。

(十六)加強督促檢查。縣級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強化土地執法監察,及時發現、制止和嚴肅查處違法亂占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行為,對違法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從事其他活動破壞永久基本農田,毀壞種植條件的,要及時責令限期改正或治理,恢復原種植條件,并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破壞或擅自改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的,要及時責令限期恢復原狀。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要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督察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及時向地方政府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問題整改。對整改不力的,按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十七)加強總結宣傳。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認真總結推廣基層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強化輿論宣傳和社會監督,主動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引導全社會樹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的意識,營造自覺主動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的良好氛圍。

本文件自下發之日起執行,有效期5年。

3、2018年1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建立健全省級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負責,省長、自治區主席、直轄市市長為第一責任人。

第三條 國務院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考核,由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以下稱考核部門)負責組織開展考核檢查工作。

第四條 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在耕地占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相關考核評價的基礎上綜合開展,實行年度自查、期中檢查、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法。

年度自查每年開展1次,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組織開展;從2016年起,每五年為一個規劃期,期中檢查在每個規劃期的第三年開展1次,由考核部門組織開展;期末考核在每個規劃期結束后的次年開展1次,由國務院組織考核部門開展。

第五條 考核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綱要》確定的相關指標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生態退耕、災毀耕地等實際情況,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提出考核檢查指標建議,經國務院批準后,由考核部門下達,作為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

第六條 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提供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耕地面積、生態退耕面積、永久基本農田面積數據以及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分等定級成果,作為考核依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統一規范,加強對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的動態監測,在考核年向考核部門提交監測調查資料,并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考核部門依據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以及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采用抽樣調查和衛星遙感監測等方法和手段,對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情況進行核查。

第七條 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突出重點、獎懲并重的原則,年度自查、期中檢查和期末考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結果采用評分制,滿分為100分。考核檢查基本評價指標由考核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共同制定,并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完善。

第二章 年度自查

第八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本辦法的規定,結合考核部門年度自查工作要求和考核檢查基本評價指標,每年組織自查。主要檢查所轄市(縣)上一年度的耕地數量變化、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占用和補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動態監測等方面情況,涉及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的省份還應檢查該任務落實情況。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于每年6月底前向考核部門報送自查情況。考核部門根據自查情況和有關督察檢查情況,將有關情況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報,并納入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期末考核。

第三章 期中檢查

第十條 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期中檢查按照耕地保護工作任務安排實施,主要檢查規劃期前兩年各地區耕地數量變化、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占用和補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保護制度建設以及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等方面情況。

第十一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本辦法和考核部門期中檢查工作要求開展自查,在期中檢查年的6月底前向考核部門報送自查報告。考核部門根據情況選取部分省份進行實地抽查,結合各省份省級自查、實地抽查和相關督察檢查等對各省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打分排序,形成期中檢查結果報告。

第十二條 期中檢查結果由考核部門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報,納入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期末考核,并向國務院報告。

第四章 期末考核

第十三條 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期末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數量變化、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占用和補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保護制度建設等方面情況。涉及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的有關省份,考核部門可以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以及耕地保護工作進展情況,對其耕地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等考核指標作相應調整。

第十四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本辦法和考核部門期末考核工作要求開展自查,在規劃期結束后次年的6月底前向國務院報送耕地保護責任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自查報告,并抄送考核部門。省級人民政府對自查情況及相關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負責。

第十五條 考核部門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全面抽查,根據省級自查、實地抽查和年度自查、期中檢查等對各省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打分排序,形成期末考核結果報告。

第十六條 考核部門在規劃期結束后次年的10月底前將期末考核結果報送國務院,經國務院審定后,向社會公告。

第五章 獎懲

第十七條 國務院根據考核結果,對認真履行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成效突出的省份給予表揚;有關部門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土地整治工作專項資金、耕地提質改造項目和耕地質量提升資金時予以傾斜。考核發現問題突出的省份要明確提出整改措施,限期進行整改;整改期間暫停該省、自治區、直轄市相關市、縣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

第十八條 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列為省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年度自查、期中檢查和期末考核結果抄送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審計署、國家糧食局等部門,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領導干部問責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

第六章 附則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辦法,結合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制定下一級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

第二十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2005年10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同時廢止。

===產業相關政策===

1、2018年2月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的 通知

一、堅持“產出來”,著力增加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 

堅持推行按標生產,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和生產源頭管控,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和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

(一)編制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全力配合做好質量興農戰略規劃編制工作,明確總體思路、目標任務、推進路徑、責任分工,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深入落實農業部關于“農業質量年”工作的部署,著力推進質量興農八大行動。

(二)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按照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全面清理我部制定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標準。重點制定蔬菜水果和特色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畜禽屠宰、飼料衛生安全、冷鏈物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布獸藥最大殘留限量和2018年版農藥殘留最大限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新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1000項、獸藥殘留標準100項、其他行業標準200項。制定農業標準制修訂管理辦法及相關制度,對已列入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項目實施督導檢查。啟動開展農產品品質、營養標準的研制。制定《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和《進口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制定指南》,編制《加快完善我國獸藥殘留標準體系的工作方案(2018—2025年)》。鼓勵和規范有條件的社會團體制定農業團體標準。

(三)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強農業資源養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農業綠色發展重大行動。推進耕地土壤污染詳查,加強耕地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和重金屬污染區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分區域分品種進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推進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病死畜禽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四)嚴格生產過程管控。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加快實施高劇毒農藥替代計劃,規范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規范使用獸用抗菌藥物。

(五)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標準推廣和使用指導,大力宣傳培訓農獸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規范,督促生產者嚴格落實間隔期休藥期規定。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立生產記錄臺帳。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體系(GAP、HACCP等)生產基地創建示范工程。對標準化生產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指數評價。將是否按標生產作為政策支持的重要條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菜籃子”大縣、規模種養基地、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率先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鼓勵開展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把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高標準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和認定的重要指標,在重點產區集中打造一批生態良好、技術成熟、按標準組織生產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使之發展成為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的示范窗口。

(六)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充分發揮科研院校和專家團隊作用,落實《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規劃(2018—2030年)》,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急需的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研發。在產地污染修復治理、綠色防控、風險評估、營養功能品質評價、質量追溯、智慧監管、檢驗檢測等技術和設備方面加強技術創新,加大高效低毒經濟的替代農藥、獸藥研發力度,大力推廣綠色安全生產技術和模式。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施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品質影響研究評價,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獸用抗菌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包括免用)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基地創建。開展安全優質、綠色生態農業投入品新品種新技術評價、展覽展示與示范推廣工作,開展全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防腐保鮮科學研究、質量評價、展覽展示與示范推廣。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質量安全技術的集成、示范和推廣。推動“健康中國2030”“國民營養計劃”實施。積極開展國際食品法典和官方評議工作。修改農業部官方評議工作方案,制定農業部官方評議管理辦法,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逐步增加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

二、堅持“管出來”,著力加強監督執法

堅持問題導向,牢固樹立“發現問題是業績,解決問題是政績”的觀念,圍繞薄弱環節、重點領域,依法監管、全程監管,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七)深入開展專項整治。針對非法添加、違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突出問題,繼續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瘦肉精”、私屠濫宰、水產品“三魚兩藥”、生鮮乳違禁物質等專項整治行動。實施“問題鏈”管理,建立暗查暗訪制度,積極查找問題隱患,采取內部通報、約談等方式推動各地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督促及時整改,做到舉一反三。推動縣級以上農業部門建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充分發揮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和村級協管員作用,加強巡查指導和宣傳引導。強化投訴舉報獎勵制度,公布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的微信公眾號、熱線和郵箱,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爭取設立舉報獎勵專項獎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推動社會共治。

(八)強化投入品監管。落實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逐步淘汰禁用高毒農藥。嚴格獸用抗菌藥準入管理,全面實施《全國獸用抗菌藥及禁用獸藥綜合治理5年行動方案(2015—2020)》和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全面、系統開展獸用抗菌藥及禁用獸藥整治工作。繼續實施種子、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質量監督抽檢計劃。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質量追溯制度,加強農藥、獸藥生產經營追溯管理,防止濫用、亂用和誤用。開展“綠劍護農”農資打假專項行動,重點整治農獸藥和肥料非法添加、肥料有效成分不足、種子無證套牌等嚴重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在3.15期間公布一批農資打假典型案件,震懾違法分子,對農業部門查處的大案要案進行曝光,對辦案人員進行表揚獎勵。推動建立農資領域違法失信“黑名單”制度,將制售假劣農資的違法失信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普及識假辨假、科學種養殖和依法維權知識,把安全優質綠色的農資產品和質量安全技術服務送到鄉村。

(九)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印發《2018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加強監測結果信息會商分析和共享。調整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和專項監測計劃,重點增加農藥和獸用抗菌藥等監測參數,擴大監測范圍,加大抽檢監測力度。按季度組織開展例行監測,對全國150個大中城市基地和市場的5大類產品110個品種122項農獸藥和非法添加物參數進行監測。加強監測結果通報發布和預警工作,督促問題突出地區跟進開展監督抽查,加大整改和執法查處力度。對例行監測沒有覆蓋的產品和質量安全指標開展專項監測。進一步明確各級監測功能定位,發揮部、省、市、縣四級監測網絡作用。實施省級監測信息報告制度,結合追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監測數據直報,部省互聯互通、監測數據共享。

(十)強化風險評估排查。以影響農業產業發展、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社會高度關切的農產品和風險因子為重點,開展糧油生物毒素、蔬菜農藥殘留、畜禽抗菌藥、水產違禁藥物等15大類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進行全過程、多層次的風險排查和驗證評估,做到家底清、情況明。針對重點品種構建風險防控策略,指導地方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示范基地,在規范用藥、綠色生產、品質提升等方面重點發力,做到因品施策、精準防控。啟動農產品品質、營養、風味監測計劃制定工作,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質營養水平的不斷提升。

(十一)加大執法辦案力度。會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制定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的意見》,積極拓寬案源線索渠道,充分利用監測、投訴舉報、暗訪、檢查發現的問題,依法調查處理,對地方查處工作實施督辦。特別是針對禁限用農獸藥使用、非法添加、私屠濫宰、銷售病死畜禽等問題,堅決做到“問題產品的來源和去向沒有查清的不放過;涉嫌單位責任沒有查清的不放過;問題產生原因查找不全面、不透徹的不放過;對相關責任單位查處不到位的不放過;后續整改防范措施不落實的不放過”。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剖析案件原因,追根溯源,違法必查、查必到底。對危害性高、社會影響大的案件要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掛牌督辦、集中辦案、聯合查案等形式予以嚴辦。對線索明顯、事實清楚的案件,要商請當地公安機關提前介入。涉嫌犯罪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積極曝光典型案例,充分發揮警示作用,實現執法與宣傳教育相結合。

(十二)完善應急處置機制。抓緊構建屬地負責、行業主導、上下協同、全國一盤棋的機制,力求做到第一時間監測預警、調查核實、會商研判、正面發聲、系統處置,防范出現大的問題,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壯大質量安全專家隊伍,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崗位科學家,調整充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貼近產業、貼近消費者,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技術咨詢、科普解讀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十三)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貫徹落實2017年北京“雙安雙創”現場會精神,把創建活動推向深入。舉辦安全縣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擴大質量安全縣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銷量和市場影響力,充分發揮安全縣金字招牌作用。組織開展第二批創建試點單位中期核查,督促創建單位加大創建力度,適時命名第二批21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強化示范推廣,總結安全縣典型經驗做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創建模式,開展系列宣傳報道,組織多種形式的縣域間學習交流活動,整體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強制度建設,根據創建活動開展情況,修訂創建活動方案、考核辦法和管理辦法,制定群眾滿意度測評規范,推動創建活動更加科學、規范。將農產品追溯與安全縣創建結合,并作為新命名安全縣的條件,已命名的安全縣應在一年內達到上述要求,逾期不達標者摘牌。配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開好“雙安雙創”現場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省(市)為單位整建制創建。

(十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優化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探索建立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各省已有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有效對接和融合。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及配套制度標準,加快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推廣應用。將農產品追溯與農業項目安排、農產品品牌推薦、“三品一標”認證登記等掛鉤,率先將“三品一標”企業和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以及農業部門支持建設的各類示范基地納入追溯管理。選擇10個省開展追溯試點,檢驗平臺的功能設置、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強化部省追溯平臺對接。加強與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商超的合作,通過設置追溯產品銷售專區、專柜等方式,提高消費者對追溯產品的認知度,引導增加追溯產品消費,調動生產經營主體納入追溯平臺的積極性。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在總結試點工作基礎上,加強與食藥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信息卡制度。

(十五)加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積極爭取國務院法制辦和全國人大的支持,力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工作列入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專家意見,提出立足新時期、著眼長遠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明確立足安全、提升質量、加強基層監管能力的措施,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年底前報國務院法制辦。

三、堅持“樹起來”,著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含金量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為農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組合供應鏈,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綠色優質成為我國食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十六)加強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和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按照“稍有不合、堅決不批,發現問題、堅決出局”的要求,穩步推進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提高準入門檻,嚴格審核認證,提升發展質量,防范風險隱患。發揮系統優勢,著力提升中綠華夏有機品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扎實做好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企業證后監管工作,強化淘汰退出機制,確保標志許可和認證產品持續符合標準規范要求。

(十七)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修改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強化申報工作審核把關和質量管理。認真做好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和國際知識產權合作與交流工作。繼續辦好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地標產品專展工作。開展好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管理、保護及宣傳工作,帶動區域品牌打造和產業培育,更好地促進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發展。

(十八)推進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質量提升。舉辦2018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重點在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品牌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選好典型,交流推廣成功做法和經驗,推動各地提高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十九)扎實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調整改革。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無公害農產品改革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堅持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標志式樣、統一證書編號、統一檢驗機構布局“四統一”,遵循頻道不換、放而不亂、程序簡化、重心下移的原則,在改革過渡期內,先將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產地合格證合二為一,統一下放由省級農業部門相關機構承擔。加強對地方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的協調指導。

四、堅持“講出來”,著力強化宣傳引導

堅持正面引導,積極發揮媒體和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優質安全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樹立我國農產品安全優質放心的形象。

(二十)加強科普宣傳樹立消費信心。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萬里行系列活動。讓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不斷提升農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提高消費者質量安全科學認知水平,引導放心消費。依托相關技術優勢單位,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開展常態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研究、科普宣傳、生產指導、消費引導、技術培訓和展覽展示。開通“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微信公眾號,宣傳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和生產、消費知識,建立聯合宣傳、科普機制。加強與主流媒體及相關辟謠機構的合作,構建謠言處理數據庫,對公眾關注、反復出現的謠言進行分類解讀,做到及時有效識別謠言,快速果斷破除謠言,營造風清氣正、安心放心的輿論環境。

(二十一)加強綠色食品宣傳。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為主題,舉辦“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組織開展綠色食品進社區、媒體記者進企業等集中宣傳活動。指導、鼓勵、支持各地加大綠色食品形象宣傳,以電視臺、電臺、報刊、互聯網為平臺,以車站、港口、機場、高速公路廣告牌為節點,開展綠色食品品牌形象宣傳,上下聯動共同推進。提升綠色食品的知名度、美譽度,讓綠色食品標志形象深入人心,發展理念廣為傳播,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力爭讓綠色食品品牌家喻戶曉。

(二十二)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市場推介。舉辦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推動“三品一標”農產品在綠博會集中亮相、共同推介。辦好區域性綠博會、推介會、產銷對接活動,借助展會平臺,擴大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影響力。支持辦好工行融e購等優質電商平臺,幫助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拓展市場,鼓勵、支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專柜、專營店建設,為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搭建營銷平臺,促進“優質優價”市場機制的形成。按品類遴選部分品牌價值較高的名特優新農產品在有關平臺集中展示推介,選擇部分品種啟動建立名特優新農產品獨特營養品質數據庫。發揮“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的門檻作用,開展2018年度名特優新農產品收集登記錄入工作,優化升級名特優新農產品申報系統。探索開展低碳環保、綠色優質、經濟實用的農產品包裝及材料科學研究、篩選評價、展覽展示和推廣應用。積極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設計研發、比對評價和宣傳推廣工作。

(二十三)大力推動誠信體系建設。逐步構建以信用為核心,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信用評價的新型監管機制,大力提高生產者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增強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和信心。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菜籃子主產縣、糧食大縣的農資和農產品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部建立信用檔案。延伸農安信用平臺,推進部本級與各省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評價標準,鼓勵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開展信用評價,為社會提供更多的信用產品和服務。建立“黑名單”、失信聯合懲戒等信用約束機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作為各類農業項目評選、主體資格審查、行政許可審批、制定分類監管措施的必要條件,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經營,對嚴重失信主體實行一票否決制。大力弘揚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文化,使誠實守信成為市場主體的自覺選擇。

五、堅持“強起來”,著力加強隊伍能力建設

堅持夯實基層監管基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能力和作風建設,圍繞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造就一支“腦要勤、腳要勤、嘴要勤、手要勤;有情懷、有本領、有擔當、有作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干部隊伍。

(二十四)加強基層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出臺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建設標準,推動各地按照標準加大建設力度。加強鄉鎮監管機構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練兵,督促指導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做好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農業投入品篩查選型、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督導巡查、農獸藥使用間隔(休藥)期等工作。推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強基層執法監管能力和追溯點建設,鼓勵基層監管機構采用“花錢買服務”的方式雇傭監管人員。開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隊伍人員能力培訓,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實現基層監管能力由弱到強的轉變。

(二十五)加強農業檢測體系建設管理。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配套文件的修訂工作。加快推進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和資質認定,組織開展部縣質檢機構結對幫扶“雙百”活動,擇優選擇100家部級質檢機構一對一幫扶縣級質檢站開展機構考核和資質認定“雙認證”,提升檢測能力,充分發揮基層檢測機構作用。加強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建設、運行條件、檢測資質、認證參數、檢測工作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使國家投資建設的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站)有能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現場調查、取樣速測和樣品前處理及基本的定量檢驗檢測工作。組織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開展檢測能力校準活動,并及時公布、反饋能力驗證和校準結果。強化農業質檢機構證后監管,組織開展質檢機構飛行檢查。探索建立質檢機構誠信檔案和重點監管名單制度,實行動態管理。組織開展全國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能力驗證,擴大能力驗證覆蓋面。加快《農產品食品檢驗員》國家職業標準開發,做好農產品食品檢驗員職業技能培訓認定工作。確定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實訓基地,理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專業職稱評審渠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發揮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作用。

(二十六)加強作風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上水平、上臺階。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活動,弘揚“紅船精神”,以黨建促作風轉變、以優良作風促業務發展。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學習”,強化全系統學習交流。加強和改進基層調研工作,做好基層信息統計報送。發揮績效管理“指揮棒”作用,加強延伸績效考核和財務項目績效等各類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績效管理激勵約束機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四風”。樹立勤政廉潔的行風政風,狠抓工作落實,做到部署的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2、2018年1月 

國農辦1號文件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

一、全面總結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近三年來,各級農業綜合開發機構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通知》(財發〔2015〕42號)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關于開展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農辦〔2015〕34號)要求,認真組織編制《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2016—2018年)》(以下簡稱原《規劃》),明確扶持方向和政策要求,優化產業布局,科學選項立項,狠抓規劃實施,為發展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要認真總結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特別是貫徹落實原《規劃》情況,梳理原《規劃》實施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經驗啟示等,客觀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認真查找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以及下一階段擬采取的主要措施,為編制新《規劃》奠定良好基礎。

二、準確把握新《規劃》編制要求

(一)指導思想。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為目的,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著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堅持質量第一,貫徹綠色生態理念;堅持利益聯結,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堅持培育主體,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堅持扶持關鍵,促進全產業鏈建設;堅持優化布局,突出地方區域特色;堅持科技支撐,注重聯合協作共促。

(三)發展目標。通過重點扶持、連續扶持,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一批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水平和農業綜合開發支持農業產業發展財政資金使用效果顯著提升。到2021年,每個農業綜合開發縣形成1-2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每個省形成若干個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較為完善的規模化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

三、科學確定規劃產業

規劃產業既要瞄準“特色”,又要突出“優勢”。要明確產業囊括的特色產品,產品具有的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品牌特色和品質特色等。要科學分析產業具備的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包括資源優勢、比較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等。

優勢特色產業類別包括:糧食、油料、糖類、蔬菜(含食用菌)、飲料(咖啡、茶葉)、水果、花卉、纖維、中藥材、畜類、禽類(含蜂產品)、水產、林特產業等。

每個縣(市、區)規劃的優勢特色產業類別不超過2個,其中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南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的縣(市、區、師、分局)確定的優勢特色產業類別不超過3個。

鼓勵各地將規劃的優勢特色產業具體到品種,鼓勵打造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四、認真履行編制程序

各地新《規劃》編制工作由省級農業綜合開發機構統一組織。縣級(含貧困縣)農業綜合開發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規劃,要經同級人民政府同意。

省級農業綜合開發機構要結合本省范圍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情況,匯編全省新《規劃》初步方案,并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確保符合當地實際,具有可操作性。要注重匯報、溝通和協調,使新《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和其他有關專業規劃相銜接。各地要于2018年6月底前將新《規劃》初步方案報國家農發辦。

國家農發辦將組織專家對各省新《規劃》初步方案進行專業咨詢和評議,于2018年9月底前將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省級農業綜合開發機構。各省根據國家農發辦反饋的意見對新《規劃》初步方案修改完善后,于2018年11月底前將新《規劃》報國家農發辦備案并著手實施。

五、其他要求

(一)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新《規劃》是今后三年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是制定有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項目管理的重要舉措。各地要高度重視新《規劃》編制工作,集中資金,整合資源,加強與其它部門以及銀行、農業擔保等機構合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繼續加大對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扶持力度,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助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

(二)認真組織規劃實施。新《規劃》是確定產業化發展項目的基礎。產業化發展項目的立項要與新《規劃》相銜接,依據新《規劃》選項和立項。補助項目所扶持產業應符合新《規劃》產業范圍,否則不予立項扶持;貼息項目要優先扶持新《規劃》確定的產業。國家農發辦將依據各省的規劃,對備案項目進行抽查,開展規劃執行情況評估和監督檢查。

(三)嚴格執行規劃調整規定。新《規劃》報國家農發辦備案后原則上不予調整。因不可抗力或特殊原因確需作局部調整的,要經國家農發辦同意,調整內容的執行期限順延。

(四)按時報送規劃文本。各地要嚴格遵守規劃報送時限要求。規劃初步方案只需報送電子版,規劃正式備案時要同時報送電子版和紙質文本(一式七份)。電子郵箱:duozhongjingying@sina.com,聯系人:芮曉峰,聯系電話:010-68553380。

===農業金融相關政策===

1、2018年3月 

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辦公室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推薦金融支持旅游扶貧重點項目的通知》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建立和深化旅游、扶貧、農發行緊密合作機制,聚焦旅游扶貧重點項目,把項目作為推進旅游精準扶貧、配套優惠政策的核心和載體,主要是針對企業和項目的融資貴、融資難、融資慢等關鍵問題,通過加大對旅游扶貧項目的優惠貸款支持力度,培育和發展一批開發建設水平高、精準扶貧機制實、經營管理發展好、示范帶動效果強的旅游項目,帶動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二、重點方向

旅游扶貧項目是指企業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運營與保護,包括景區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維護,以及景區的經營管理等,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經營性開發項目。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領域范圍:

(一)旅游景區項目

依托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國家4A級(含)以上旅游景區、省級(含)以上旅游度假區及生態旅游示范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

(二)鄉村旅游項目

依托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莊園、田園綜合體、度假鄉村、休閑農莊、農業觀光園、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美麗鄉村等。

(三)自駕車旅居車營地項目

符合國家旅游局等11部委印發的《關于促進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旅發[2016]148號)要求,依托貧困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旅游風景道、山地戶外營地等。

(四)旅游小鎮項目

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委《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發改規劃[2017]2084號)的精神,依托貧困地區城鎮、街區的人文、生態、運動、休閑等旅游資源建設的旅游小鎮、特色景觀名鎮等。

(五)旅游設施設備制造項目

以生產制造廁所、木屋、電瓶車、帳篷、游艇、休閑及戶外用品、游樂設施、索道、旅游客車、旅游紀念品等旅游設施設備及旅游商品為主的項目。

(六)旅游住宿及旅游車船項目

投資開發建設的旅游民宿、星級飯店、文化主題旅游飯店、精品旅游飯店、旅游車船等。

(七)旅游新業態項目

依托貧困地區的特色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體育旅游、溫泉旅游、冰雪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通用航空旅游、健康旅游、研學旅游等項目。

三、推薦要求

(一)項目發展條件好。項目已經明確列入當地人民政府發展規劃和省、地市旅游發展規劃或相關專項扶貧規劃,具備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支撐。

產業主體具備承擔項目的實施基礎和資質條件,且在2018年底前有明確資金需求(包括流動資金貸款需求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需求)。

(二)項目發展前景好。申報的項目要求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扶貧效果實、示范性強,對旅游扶貧、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三)管理團隊經驗豐富。項目實施主體有良好的社會信譽,管理規范,運營良好,業績優良。企業法人和項目管理團隊生產經營經驗豐富,熟悉國家產業政策,市場開拓能力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對于榮獲“中國旅游產業杰出貢獻獎”(飛馬獎)的企業優選支持申報。

(四)申報基礎條件完備。推薦項目須已經完成立項程序;已基本完成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完成投資管理、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審批手續,原則上應具備實施的基礎和條件。

(五)項目綜合效益突出。項目符合國家和地方主體功能區劃、產業布局、環境保護等政策的要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

對于深度貧困地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的旅游扶貧項目優先支持申報。

(六)制定專項方案。項目要編制有專門的旅游扶貧帶動實施方案,方案要明確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明確扶貧帶動機制、扶貧帶動效果及扶貧帶動時效。編制有專門的項目融資擔保方案和還款方案。

對于項目區域內旅游扶貧重點村較多、已形成完善的旅游帶貧減貧機制、有明顯的精準脫貧成效的項目,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自然資源開展資產收益扶貧的旅游項目等優先支持申報。

(七)對項目的技術要求。項目總投資額不低于2億元,要突出投資較大的重點項目;銀行融資需求較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不低于20%;抵(質)押物等融資擔保符合法律法規,綜合資信評價好;還款來源明確、穩定且可持續;項目計劃通過直接就業、資產(資金)入股分紅等形式直接受益的國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不低于100人,年人均收入不低于3000元,扶貧帶動效果可持續。

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已經納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項目庫的旅游PPP示范項目,中國旅游產業基金投資的項目,中央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給予一定政策、資金支持的項目,2016年國家旅游局認定的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2017年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林業局共同認定的全國旅游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等優先支持申報。

四、組織實施程序

(一)地市推薦。地方企業通過地市旅游、扶貧部門向所在地省級旅游、扶貧主管部門提出申報,地市旅游部門在推薦申報時應征求同級農業發展銀行的意見。

(二)省級論證。各省級旅游部門牽頭,組織扶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各省分行等部門及有關方面專家參加,結合地方發展規劃和產業特點,對申報單位的綜合實力、開發能力、項目市場前景、項目風險、扶貧帶動效果等方面進行論證評審,形成評審意見。

(三)國家審核。國家旅游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核,確定《金融支持全國旅游扶貧重點項目推薦目錄》。

(四)銀行審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辦貸中體現優先優惠,在《金融支持全國旅游扶貧重點項目推薦目錄》里選擇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并依照相關政策給予支持。

五、有關要求

(一)加強政策宣傳。旅游扶貧貸款對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推進扶貧項目建設、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實現銀行和旅游企業的互利雙贏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旅游部門、扶貧部門、農發行等要加強協作,通過展板、網站及專題講座、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共同宣傳好旅游扶貧貸款政策。

(二)強化組織協作。建立健全旅游扶貧貸款項目聯審聯評工作機制,實現工作互聯、信息互通、審核互動、管理互補。旅游部門負責項目推薦的總體協調及對企業經營實力、項目產品特色、發展前景等內容的評估,指導企業制定項目扶貧帶動實施方案;扶貧部門負責對項目帶動國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效益等進行評估,出具相關評估意見;農業發展銀行按照本行相關規定獨立辦貸并提供金融服務。

(三)加大支持舉措。三部門要積極推動地方建立旅游扶貧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補償資金。對于獲得旅游扶貧貸款支持的項目,各級旅游、扶貧部門在安排貸款貼息或資金補助項目時優先給予支持,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旅游部門在評定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全域旅游示范區、度假鄉村、國家現代農業莊園、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民宿、港澳青少年游學基地等品牌時給予優先支持。

(四)強化規范管理。三部門要共同加強對旅游扶貧貸款項目和業務的管理,切實保障旅游扶貧貸款專款專用、風險可控、健康發展。國家旅游局將在網站或主要媒體上將旅游扶貧貸款支持項目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對于在貸款申請、文件出具、項目推薦、資金使用等過程中出現的弄虛作假、虛報套取、擠占挪用等行為,一經查實和發現,三部門將予以嚴肅處理和通報批評;對旅游扶貧貸款組織實施好的省區市、單位和個人,將給予表彰獎勵。

(五)加強項目儲備。參照本通知精神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各省級旅游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并會同扶貧、農發行等單位抓緊建立省級旅游扶貧重點項目庫,積極推動本省金融支持旅游扶貧重點項目的貸款支持工作,并根據條件要求及時向國家旅游局推薦報送項目、報告本省旅游扶貧項目貸款支持情況。

(六)開展帶貧評估。各地要積極探索建立扶貧項目實施企業約束機制,切實防止出現“項目不帶貧、帶貧不到人、到人不持續”的現象。對于取得旅游扶貧貸款支持的項目,省有關部門可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適時開展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帶貧成效未達實施方案效果的項目,當地旅游和扶貧等部門要監督項目實施企業按要求整改。

每個省區市推薦的重點旅游扶貧項目數量不超過3個;“三區三州”不占用本省推薦指標,每個地州不超過2個。

2、2018年2月 

關于印發《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辦法》的通知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農業綜合開發財務行為,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依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4號)及相關財務規則,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各級農業綜合開發機構(含機構分設地區的財政部門,以下簡稱農發機構)的農業綜合開發財務活動。

第三條 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的原則是:以資金投入控制項目規模、按項目管理資金;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節約成本、注重績效、獎優罰劣。

第四條 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依法依規籌集和使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加強資金預決算、會計核算和資產管理工作,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強化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加強財務監督檢查。

第五條 各級農發機構應當設置財務管理崗位,配備具有相應專業能力的人員,做好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財務管理工作。

第二章 資金籌集和計劃管理

第六條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是指為滿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需要籌集和使用的資金,包括財政資金、自籌資金,以及投入項目建設的其他資金。

第七條 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別承擔農業綜合開發支出責任。不同地區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投入的分擔比例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自籌資金的投入政策,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根據不同項目類型和扶持對象分別確定。鼓勵土地治理項目所在地的農村集體和農民以籌資投勞的形式進行投入。

第九條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資金籌集計劃應當納入年度項目實施計劃,按照承擔的開發任務、投資標準和投入政策確定,不得留有缺口,不得擅自調整。

第三章 資金使用和支出管理

第十條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規定的范圍使用。

第十一條 工程監理費、科技推廣費、土地治理項目工程管護費的使用和管理按照農業綜合開發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項目管理費具體支出內容包括:縣級農發機構開展相關項目管理工作時所發生的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交通費、租賃費、印刷費、項目及工程招標費、信息化建設費、資金和項目公示費、專家咨詢費、委托業務費等。項目管理費不得用于人員工資福利、公務招待、因公出國(境)經費以及購置車輛等開支。

第十三條 貸款貼息是指對項目實施單位符合條件的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農發機構對項目實施單位提交的貸款貼息申報材料審核無誤并按照規定程序批復備案后,直接將貼息資金撥付至項目實施單位。

第十四條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財政資金支付實行縣級報賬制, 按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縣級報賬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條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出涉及政府采購的,按照國家有關政府采購的規定執行。

第四章 工程成本管理

第十六條 縣級農發機構對土地治理項目所形成實體工程發生的全部支出應當進行成本核算(實行先建后補的項目除外)。

第十七條 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成本分為農業工程成本、水利工程成本、林業工程成本。

農業工程成本包括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修建田間道路、種子繁育基地建設、設施農業建設、草場建設等發生的費用;水利工程成本包括修建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水源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等發生的費用;林業工程成本包括封禁治理,營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經果林及苗圃建設等發生的費用。

第十八條 農業綜合開發實體工程建設所發生的費用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直接費用是形成實體工程發生的費用。包括材料費、機械設備費、普工和技工及機械施工費、林木種苗費等。

間接費用是不形成實體工程,但對形成實體工程有緊密聯系所必須發生的共同費用。包括土地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實施方案)編制費、工程監理費、勘察設計費、工程預決算審計費、材料損耗等。

第十九條 縣級農發機構應當嚴格控制土地治理項目工程成本范圍,不得將項目實施計劃之外的支出,以及與實體工程建設無關的費用計入工程成本。

第五章 資產和負債管理

第二十條 資產是指農發機構為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所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現金、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應收款項、財政應返還額度、參股經營投資、預付工程款、材料、在建工程、竣工工程。

第二十一條 農發機構應當建立和健全現金等貨幣資金的內部管理制度。對工程款項的支付應當實行轉賬結算,現金收支應當執行《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嚴格控制現金結算,嚴禁白條入賬。

第二十二條 參股經營投資是指通過資產運營機構投入到參股經營項目的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地方農發機構應定期對參股經營項目的運營情況進行跟蹤問效。

第二十三條 在建工程是尚未完工、需繼續承建的農業綜合開發實體項目工程。土地治理項目竣工驗收之前發生的與實體項目建設有關的成本和費用應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第二十四條 竣工工程是指已經完工、符合項目建設要求并驗收合格,但尚未辦理資產交付手續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已經具備竣工驗收條件的項目,應當及時組織驗收。

竣工工程驗收前,由于質量問題發生的工程修復和返工費用,按有關合同規定辦理。竣工工程驗收后,在缺陷責任期內發生的工程修復和返工費用,從預留的質量保證金中列支或按合同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五條 土地治理項目完成竣工決算并驗收合格后,應當依照《基本建設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81號)有關資產交付管理的規定及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并明確管護主體。資產交付使用后,應及時將所形成的資產從竣工工程中轉出。

第二十六條 負債是指農發機構為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而形成的、需要以資產來償還的債務。包括應付工程款、應付質量保證金和其他應付款。

第二十七條 應付質量保證金是指按合同約定預留的,應付給項目施工單位的工程質量保證金。付給項目施工單位的質量保證金按不高于工程價款結算總額的3%預留,待缺陷責任期滿后視運行情況及時清理結算。資信好的施工單位可以用銀行保函替代工程質量保證金。

采用工程質量保證擔保、工程質量保險等其他保證方式的,不得再預留質量保證金。

第六章 凈資產和結余資金管理

第二十八條 凈資產是農業綜合開發資產扣除負債后的余額。包括竣工工程基金、完工項目結余、未完項目結存、本級參股經營資金、參股經營收益。

第二十九條 竣工工程基金是指已竣工但尚未辦理資產交付手續的項目工程資金。竣工工程交付使用后,應及時將所形成的凈資產從竣工工程基金中轉出。

第三十條 完工項目結余是指完工工程在辦理竣工決算后的資金結余。屬于財政資金形成的完工項目結余,應當按照預算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收回同級財政部門統籌使用。

第三十一條 未完項目結存是指農業綜合開發當年未完工項目收入與支出沖抵后的結存資金。縣級農發機構應當加快項目建設和資金支出進度,減少未完項目結存資金規模。

第三十二條 參股經營收益是指財政資金投入到農業綜合開發參股經營項目后形成的國有股權實際取得的收益。地方農發機構負責財政資金國有股權處置的審批,并督促資產運營機構按照國有股權出資比例及時足額收繳財政參股資金形成的國有股權收益。

第七章 財務報告和預算績效管理

第三十三條 農發機構應當定期編制農業綜合開發財務報告。財務報告包括資金收支情況表、資產負債表、凈資產變動情況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等。

第三十四條 財務情況說明書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財政資金和自籌資金的籌措到位情況;資金撥付和使用情況;財產物資的變動情況;參股經營投資的變動及保值增值情況;財政資金結轉和結余情況;對本期或下期財務狀況發生重大影響的事項;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

第三十五條 各級農發機構應當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依據農業綜合開發年度預算、目標任務和有關行業標準等審核設定績效目標和指標。

各級農發機構應當根據審核設定的績效目標和指標,組織開展績效執行監控,并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籌集、使用以及核算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等開展績效評價。將績效執行監控以及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分配資金和確定項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八章 財務監督

第三十六條 各級農發機構應當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籌集、管理和使用的監督檢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相結合,直接組織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同時,積極配合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的審計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

第三十七條  農業綜合開發推行資金和項目公示制,應以適當的方式將項目資金的籌集、使用等情況主動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第三十八條 各級農發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違反本辦法規定,套取騙取、擠占挪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行為,以及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違法違紀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國家有關規定追究相應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九章 附 則

第三十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發機構可根據本辦法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報財政部備案,并抄送財政部駐地方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

第四十條 中央有關部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財務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贈款項目的財務管理工作參照本辦法及財政部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對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財政部2006年7月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辦法》(財發〔2006〕39號)、2011年6月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管護資金會計核算的有關規定》(財發〔2011〕15號)、2011年6月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縣級農發機構項目管理費使用的補充規定》(財發〔2011〕23號)同時廢止。

3、2018年2月 

關于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為基本要求,突出重點,全力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求,為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支撐;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精準高效農業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加快技術先進農機產品推廣,促進農機工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機作業質量;推動普惠共享,推進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加大對農業機械化薄弱地區支持力度,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切實增強政策獲得感;創新組織管理,著力提升制度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嚴懲失信違規行為,嚴防系統性違規風險,確保政策規范廉潔高效實施,不斷提升公眾滿意度和政策實現度。

二、補貼范圍和補貼機具

中央財政資金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以下簡稱“補貼范圍”)為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以下簡稱“各省”),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和補貼資金規模,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從上述補貼范圍中選取確定本省補貼機具品目,實行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要優先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和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逐步將區域內保有量明顯過多、技術相對落后、需求量小的機具品目剔除出補貼范圍。

補貼機具必須是補貼范圍內的產品,同時還應具備以下資質之一:

(1)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

(2)獲得農機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

(3)列入農機自愿性認證采信試點范圍,獲得農機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補貼機具須在明顯位置固定標有生產企業、產品名稱和型號、出廠編號、生產日期、執行標準等信息的永久性銘牌。

此外,各省可選擇不超過3個品目的產品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以下簡稱“新產品試點”),重點支持綠色生態導向和丘陵山區特色產業適用機具。農機購置補貼機具資質采信農機產品認證結果和新產品試點具體辦法另行規定。鼓勵有意愿的省份開展擴大補貼機具資質采信試點。

補貼范圍應保持總體穩定,必要的調整按年度進行。對經過新產品試點基本成熟、取得資質條件的品目,可依程序按年度納入補貼范圍。

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所需和小區域適用性強的機具,可列入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資金的補貼范圍,具體補貼機具品目和補貼標準由地方自定。

三、補貼對象和補貼標準

補貼對象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下簡稱“購機者”),其中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和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在保障農民購機權益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農機作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實行定額補貼,補貼額由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負責確定,其中,通用類機具補貼額不超過農業部發布的最高補貼額。補貼額依據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測算,原則上測算比例不超過30%。上年市場銷售均價可通過本省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補貼數據測算,也可通過市場調查或委托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進行測算。對技術含量不高、區域擁有量相對飽和的機具品目,應降低補貼標準。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減少具體產品補貼標準過高的情形,各省也可采取定額與比例相結合等其他方式確定補貼額,具體由各省結合實際自主確定。

一般補貼機具單機補貼額原則上不超過5萬元;擠奶機械、烘干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12萬元;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單機補貼額不超過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25萬元;大型甘蔗收獲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40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60萬元。

西藏和新疆南疆五地州(含南疆墾區)繼續按照《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在西藏和新疆南疆地區開展差別化農機購置補貼試點的通知》(農辦財〔2017〕19號)執行。在多個省份進行補貼的機具品目,相關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加強信息共享,力求分檔和補貼額相對統一穩定。

補貼額的調整工作一般按年度進行。鑒于市場價格具有波動性,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具體產品或具體檔次的中央財政資金實際補貼比例在30%上下一定范圍內浮動符合政策規定。發現具體產品實際補貼比例明顯偏高時,應及時組織調查,對有違規情節的,按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違規經營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以及本省相關規定處理;對無違規情節且已購置的產品,可按原規定履行相關手續,并視情況優化調整該產品補貼額。

四、資金分配使用

農機購置補貼支出主要用于支持購置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以及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等方面。鼓勵各省積極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機具。鼓勵相關省份采取融資租賃、貼息貸款等形式,支持購置大型農業機械。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科學測算資金需求,綜合考慮耕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主要農產品產量、購機需求、績效管理、違規處理、當年資金使用情況等因素和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情況,測算安排市、縣級補貼資金規模,對資金結轉量大的地區不安排或少安排資金。財政部門要會同農機化主管部門加強資金監管,定期調度和發布資金使用進度,強化區域內資金余缺動態調劑,避免出現資金大量結轉。上年結轉資金可繼續在下年使用,連續兩年未用完的,按有關規定處理。

對省屬管理體制的地方墾區和海拉爾、大興安嶺墾區的補貼資金規模,要結合農墾改革,由省級財政部門與農機化主管部門、農墾主管部門協商確定,統一納入各省補貼資金分配方案。其他市、縣屬地方墾區國有農場的農機購置補貼,按所在市、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定實施。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增加資金投入,保證補貼工作實施必要的組織管理經費。

五、操作流程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實行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

(一)發布實施規定。省級及以下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按職責分工和有關規定發布本地區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補貼額一覽表等信息。

(二)組織機具投檔。自愿參與農機購置補貼的農機生產企業按規定提交有關資料。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組織開展形式審核,集中公布投檔產品信息匯總表。各省應在本省補貼實施方案中明確投檔頻次和工作安排,原則上每年投檔次數不少于兩次。

(三)自主選機購機。購機者自主選機購機,并對購機行為和購買機具的真實性負責,承擔相應責任義務。鼓勵非現金方式支付購機款,便于購置行為及資金往來全程留痕。購機者對其購置的補貼機具擁有所有權,可自主使用、依法依規處置。

(四)補貼資金申請。購機者自主向當地農機化主管部門提出補貼資金申領事項,按規定提交申請資料,其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由購機者和補貼機具產銷企業負責,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實行牌證管理的機具,要先行辦理牌證照。嚴禁以任何方式授予補貼機具產銷企業進入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辦理補貼申請的具體操作權限,嚴禁補貼機具產銷企業代替購機者到主管部門辦理補貼申請手續。各地可結合實際,設置購機者年度內享受補貼資金總額的上限及其申請條件等。鼓勵有條件的省份探索利用農業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實行網上補貼申請試點。

(五)補貼資金兌付。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按職責分工、時限要求對補貼相關申請資料進行形式審核,組織核驗重點機具,由財政部門向符合要求的購機者發放補貼資金。對實行牌證管理的補貼機具,可由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在上牌過程中一并核驗;對安裝類、設施類或安全風險較高類補貼機具,可在生產應用一段時期后兌付補貼資金。

各省應根據上述規定,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細化和制定具體工作流程。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密切配合。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密切溝通配合,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強補貼工作業務培訓,組織開展廉政警示教育,提高補貼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及時向上級機關報告。

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加強制度建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補貼資金分配調劑、補貼范圍確定、補貼額測算和組織補貼機具投檔、違規行為查處等工作,督促指導各地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定。

地市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加強對縣級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指導,重點開展縣級補貼方案審核、補貼資金需求審核、督導檢查、違規查處等工作。

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在本級政府領導下組織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共同做好補貼資金需求摸底、補貼對象確認、補貼機具核實、補貼資金兌付、違規行為處理等工作,重大事項須提交縣級農機購置補貼領導小組集體研究決策。

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要指導農機鑒定機構以先進、適用、綠色、高效為原則制定公布鑒定產品種類指南,并及時公開鑒定證書、鑒定結果和產品主要技術規格參數信息,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規范操作,高效服務。全面運用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推廣使用補貼機具網絡投檔軟件,探索補貼機具“一機一碼”識別管理,提高政策實施信息化水平。

切實加快補貼申請受理、資格審核、機具核驗、受益公示等工作,鼓勵在購機集中地或當地政務大廳等開展受理申請、核實登記等“一站式”服務。補貼申領有效期原則上當年有效,因當年財政補貼資金規模不夠、辦理手續時間緊張等無法享受補貼的,可在下一個年度優先補貼,以穩定購機者補貼申領預期。

完善補貼機具核驗流程,重點加強對大中型機具的核驗和單人多臺套、短期內大批量等異常申請補貼情形的監管,積極探索實行購機真實性承諾、受益信息實時公開和事后抽查核驗相結合的補貼機具監管方式。

(三)公開信息,接受監督。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擴大社會公眾知曉度。省級和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全面建立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專欄,對申請購機補貼者信息進行公示,對實施方案、補貼額一覽表、操作程序、補貼機具信息表、投訴咨詢方式、違規查處結果等重點信息全面公開,實時公布補貼資金申請登記進度和享受補貼購機者信息(格式參見附件2)。

(四)加強監管,嚴懲違規。全面建立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內部控制規程,規范業務流程,強化監督制約。開展省級農機購置補貼延伸績效管理,強化結果運用,推進績效管理向市縣延伸。充分發揮專家和第三方作用,加強督導評估,強化補貼政策實施全程監管。

明確參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鑒定機構和認證機構的責任義務,加強管理。加強購機者信息保護,配合相關部門嚴厲打擊竊取、倒賣、泄露補貼信息和電信詐騙等不法行為。

全面貫徹落實《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違規經營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農辦財〔2017〕26號)精神,加快制定本轄區處理細則,加大違規行為查處力度,進一步推進省際間聯動聯查,嚴處失信違規主體。

各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根據本指導意見,結合實際制定印發本省補貼實施方案(2018—2020年),并抄報農業部、財政部。每年12月15日前,要將全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總結報告報送農業部、財政部。

===    生態治理相關政策===

1、2018年2月

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動形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工作格局,強化財政職能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擺在優先位置,強化宏觀與系統的保護,加快環境污染治理,加快改善環境質量,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綠色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統籌兼顧,有序推進。以建立完善全流域、多方位的生態補償和保護長效體系為目標,優先支持解決嚴重污染水體、重要水域、重點城鎮生態治理等迫切問題,著力提升生態修復能力,逐步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生態效益,構建生態補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明確權責,形成合力。中央財政加強長江流域生態補償與保護制度設計,完善轉移支付辦法,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激勵引導機制。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建立相鄰省份及省內長江流域生態補償與保護的長效機制。

獎補結合,注重績效。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根據生態功能類型和重要性實施精準考核,強化資金分配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機制。讓保護環境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更有獲得感,充分調動市縣級政府加強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三)目標任務。

通過統籌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建立激勵引導機制,明顯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和保護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到2020年,長江流域保護和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更加完善,上下聯動協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更加健全,中央對地方、流域上下游間生態補償效益更加凸顯,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重要的財力支撐和制度保障。

二、中央財政加大政策支持

(一)增加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的生態權重。中央財政增加生態環保相關因素的分配權重,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相關省(市)地方政府開展生態保護、污染治理、控制減少排放等帶來的財政減收增支的財力補償,進一步發揮均衡性轉移支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和保護的促進作用,確保地方政府不因生態保護增加投入或限制開發降低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二)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長江經濟帶的直接補償。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預算安排,調整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分配結構,完善縣域生態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的直接生態補償,重點向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上游地區傾斜,提高長江經濟帶生態功能重要地區的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能力。

(三)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支持流域內上下游鄰近省級政府間建立水質保護責任機制,鼓勵省級行政區域內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責任機制,引導長江經濟帶地方政府落實好流域保護和治理任務,對相關工作開展成效顯著的省市給予獎勵,進一步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

(四)加大專項對長江經濟帶的支持力度。在支持開展森林資源培育、天然林停伐管護、濕地保護、生態移民搬遷、節能環保等方面,中央財政將結合生態保護任務,通過林業改革發展資金、林業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節能減排補助資金等向長江經濟帶予以重點傾斜。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中央財政將加大對長江經濟帶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的支持力度。

三、地方財政抓好工作落實

(一)統籌加大生態保護補償投入力度。省級財政部門要完善省對下均衡性、重點生態功能區等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不斷加大對長江沿岸、徑流區及重點水源區域的支持。省以下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對涉及生態環保等領域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引導各責任部門協調政策目標、明確任務職責、統籌管理辦法、規范績效考核,形成合力明顯增加對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投入。探索建立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方面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整合機制。對相關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結轉資金,地方可以制定更加嚴格的資金統籌辦法,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二)因地制宜突出資金安排重點。省以下各級財政部門要緊密結合本地區的功能定位,集中財力保障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重點任務。水源徑流地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為有機整體,重點實施森林和濕地保護修復、脆弱湖泊綜合治理和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質修復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排放消耗地區要以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城鎮污水垃圾處置為重點,構建源頭控污、系統截污、全面治污相結合的水環境治理體系。工業化城鎮化集中地區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滿足生態系統完整健康的用水需求。對岸線周邊、生態保護紅線區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內落后產能排放整改或搬遷關停要給予一定政策性資金支持。

(三)健全績效管理激勵約束機制。省級財政部門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推動建立有針對性的生態質量考核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綜合反映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考核結果與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及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明顯掛鉤,對考核評價結果優秀的地區增加補助額度;對生態環境質量變差、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標、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不力和生態扶貧工作成效不佳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對轉移支付資金予以扣減。

(四)建立流域上下游間生態補償機制。按照中央引導、自主協商的原則,鼓勵相關省(市)建立省內流域上下游之間、不同主體功能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動開展省(市)際間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推動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中央對省級行政區域內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省份,以及流域內鄰近省(市)間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省份,給予引導性獎勵。同時,對參照中央做法建立省以下生態環保責任共擔機制較好的地區,通過轉移支付給予適當獎勵。

(五)完善財力與生態保護責任相適應的省以下財政體制。省級財政部門要結合環境保護稅、資源稅等稅制改革,充分發揮稅收調節機制,科學界定稅目,合理制定稅率,夯實地方稅源基礎,形成生態環保的穩定投入機制。推進生態環保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省以下流域治理和環保的支出責任分擔機制,對跨市縣的流域要在市縣間合理界定權責關系,充分調動市縣積極性。

(六)充分引導發揮市場作用。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推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建設。研究實行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政策,探索排污權抵押等融資模式,穩定生態環保PPP項目收入來源及預期,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和機構參與中長期投資建設。探索推廣節能量、流域水環境、濕地、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和水權交易等生態補償試點經驗,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吸引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態文明建設領域。

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會同相關部門,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領域配套措施辦法。省級財政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加強對市縣財政部門的工作指導。市縣財政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明確本地區工作重點,切實抓好落實。要做好信息發布、宣傳報道、輿情引導等工作,形成人人關心長江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上一篇: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現場實錄)
下一篇:55%!今年IPO過審率創四年來最低因為啥?

聯系我們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如意東路36號農投國際中心7層
電話:0371-61916711
郵編:450000
Copyright?2017 河南農投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豫ICP備17016430號-1 網站策劃-易科互聯